周六的南京师范大学校园,有人盘腿坐在草坪上,一边享受午后阳光一边阅读;有人则坐在敬文图书馆内,打开一本本“真人图书”,听着他们讲述自己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分享青春的生命体验。“真人图书馆”创办者韩潋是该校2011届毕业生,去年她曾致信南师大校长宋永忠,诉说建立这个另类图书馆的想法,得到了校长及校图书馆的大力支持。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就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是著名文学大师、曾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的一句名言。如果说传统图书馆给人以书山巍峨、学海茫茫之感,“真人图书馆”及其“真人图书”,则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知识的人格化和情感化。除了南京师大版“真人图书馆”,今年以来还有广东顺德、北京海淀区五道口先后开展了这种先锋试验。
免费阅读他人人生
南京师范大学“真人图书馆”开馆,这个图书馆里的图书都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以自己的个人经历为主要内容,与读者分享,讲述自己的故事。
9月15日到场的11位“真人图书”,有跨界研究拿下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硕士三学位,数学、历史博士双学位的南京大学高数老师吴朝阳; 有用13天搭了25辆顺风车,走了3700多公里,从南京到乌鲁木齐,没花一分钱的南师大校友胡蓓蕾;有高考状元、防艾义工、募集百万慈善赞助建立基金会的南京大学学生侯印国;有图书银行创始人、助念网发起人、南京师范大学校友杜亚明……
“阅读”一本真人书,就像是一场小型的演讲,类似“真人书友会”。每个人都有一段特殊人生经历,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不亚于读一本内容深刻、故事生动的书,甚至能读到很多其他书中所不具有的生活体验和人生细节。
知识还能这样汲取
“真人图书馆”起源于北欧,并非是真的图书馆,而是用活动的方式在各地举办,通常是以校园内或图书馆内为主要场所,有时则搭配嘉年华会、校庆等活动。
目前,这些被“借阅”的人男女老少都有。“真人图书馆”的发展已超过10年,这些“书本”的内容也更多元化,从早期的受歧视者,到现在加入更多令人好奇的职业,例如记者、警察、殡葬业者、政治圈人士等。
应当说,“真人图书馆”走进高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还可以这样汲取。最为传统的知识汲取方式,莫过于口口相授心心相传。在网络阅读成为时尚的年代,数学阅读增长迅猛,快节奏的生活衍生了快阅读、浅阅读、功利性阅读等病症,信息碎片化、思维碎片化、思想碎片化表征愈益明显。尤其是不少以搜索工具获取知识为主要方式的现代人来说,“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知识抽水马桶化,带来了记忆萎缩、知识掌握不牢固的浮躁毛病。“真人图书馆”以一种逼近传统的方式,让我们把注意力从纸张、网络、电子书的海量信息中转移开来,面对面地与“人”做知识交流、文化互动、角色体验的互换。知识不再是苍白的符号,它也有了人格、有了情感、有了温度。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从某种意义上看,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个人的生命章节里都有值得别人阅读和思考的细节。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日益疏离,很多人终日沉浸在网络空间“读”知识、“读”新闻、“读”八卦,费尽心力“挑读”能够愉悦自我、方便自己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性内容,却疏忽了人际社会里至关重要的“读人”,不注重别人感受,缺少与亲人和邻里同事的交流。“真人图书馆”对高校最大的贡献是,你完全可以以人为本打造人格化的知识互动。
-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
-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