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全国暑期“三下乡”重点团队开展“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文、图/陕西科技大学 李志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之根,也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象征。继陕西科技大学设艺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之后,2013年暑期,设艺学院又结合自身优势资源,组建的以“我的中国梦”文化宣传为主题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实践团获批团中央2013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该实践团队于近期分别奔赴了陕北安塞、关中澄城、陕南汉中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宣传保护活动,在当地引起了良好反响。
在安塞,团队成员走访了县文化文物馆,在与孙馆长的交谈中,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安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同时,还签署了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协议书。并实地走访了安塞腰鼓、剪纸、民歌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曹怀荣、李秀芳、贺玉堂,以及农民画省级传承人薛玉琴、陕西工艺美术大师余泽玲,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访谈、动手实践等形式,大家对安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有了细致、真实的了解,为团队调查和研究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队员们还深入广场街头,通过张贴条幅,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向过往群众积极宣传非遗保护,呼吁广大市民关注非物质文化,关注民间传统艺术。
在澄城,队员们参观了县文化馆的陶瓷、刺绣、面花、剪纸等民间艺术作品。并与文化馆王馆长进行座谈交流,王馆长介绍了澄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现状,用大量丰富详实的资料全面展示了澄城各类民间艺术的风采。随后,大家走访了澄城刺绣省级传承人张雪兰,参观了她的绣鞋、被面、绣球、荷包、腿带、裤带等、围裙等作品。
在汉中,队员们参观和考察了汉中市博物馆、汉中市群众艺术馆、洋县文化馆、龙亭蔡伦墓祠、蔡家灯影传习所、汉调桄桄传习所、谢村黄酒工艺作坊、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等场馆,拜访了蔡家皮影雕刻技艺制作省级传承人蔡善存、汉调桄桄国家级传承人李天明等艺人,并发放回收关于汉中民间艺术调查问卷110份。通过参观、座谈、采访、调研分析等形式,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汉中地区摩崖石刻、中国传统造纸工艺、灯影制作技艺、架花焰火技艺、土织布工艺、蓑衣编织技艺、龙舞道具制作技艺、黄酒制作工艺等艺术形式的起源与发展史,进一步考察分析了它们的生存与发展现状。
通过十几天的考察调研活动,队员们一致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伟大中华的精髓。此次考察不仅加深了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更增加了大家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以实际行动带动广大人民一起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让中华文明在新世纪散发出更璀璨的光芒!
陕西科技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实践团走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安
塞腰鼓)传承人曹怀荣8月酷暑依然持续着,近日陕西科技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实践团来到安塞,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考察调研。
8月12日下午实践团队拜访了文化文物馆副馆长孙胜利,孙馆长热情的给队员介绍了安塞的经济和非物质文化的现发展状况和保护措施,在跟孙馆长的交谈中使队员更加了解“非遗”的相关信息,并在孙馆长的介绍下我们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代表性传人曹怀荣。
75岁的曹怀荣老先生自小就喜爱腰鼓,是中国唯一的一位安塞腰鼓国家级传承人,他在8岁的时候曾经为毛泽东主席表演,在2006年又为胡锦涛主席演出。在下午的交谈中曹怀荣老先生和蔼可亲的跟队员介绍了他打了十几年的腰鼓的制作方法,他的那个腰鼓的鼓皮都裂开了他还是很舍不得,依然护在怀中。并在75岁的高龄下精神抖擞亲自跳了一段热情洋溢的安塞腰鼓,还教授了队员们一小段腰鼓打法,在讲解的同时他说道:听见打腰鼓的声音,心里就痒痒的,那怕是吃饭他也放下饭,要出去打腰鼓。曹怀荣老先生虽过古稀之年,但每次打起腰鼓时腾跃步伐依然稳健,敲击动作依然潇洒灵活。使得队员更加感受到腰鼓的魅力,非遗的魅力,更加坚定队员的非遗的调研,保护和传承的决心与信心。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伟大中华的精髓。安塞腰鼓更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一腔热血,是陕北 民间艺术 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队员在社会实践的同时,不仅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更增加了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陕西科技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实践团走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李秀芳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实践团走访中国民歌大王贺玉堂
-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
-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