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是支撑产业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基石,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底层力量,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动力。小微企业所激发的创新的活力、所昭示的企业家精神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抓手。
感悟真知,从“站着看”到“出动干”
自2013年11月份以来,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及安徽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组建了安徽省小微企业成长协同创新中心。至2014年6月份,由安徽师大经管学院团委以及创业协会带头组建了暑期调研团队,242名青年大学生奔赴在安徽全省16个地市,开展了为期10余天的小微企业成长状况调研,在实践中奋斗和感悟。
2014年5月20日,暑期调研团队服务组下达了《安徽师范大学赴安徽省小微企业成长状况调研团队内部管理条例》文件,供合肥、阜阳、安庆等18支团队工作参考。在服务组发布《关于小微企业调研团队网上申报的相关说明》文件后,以张廷龙教授为首的18名指导老师和242名调研学生最终确定。此外,大学生创业协会服务组还制定了严密计划和统一部署,期间组织了14场暑期社会实践交流会和1场专题培训会,将各项调研工作有序地下放至各个分队。
分队联动,“师”与“生”相融
7月1日,以“美好安徽梦 青春调研志”为口号的调研活动正式启动,实践团队在学校大本营整合队伍,备齐物资,奔赴各自的调研城市。作为一支规模大、范围广、任务重的调研团队,他们获得了安徽省政府、地方高校以及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18名指导老师与学子保持紧密联系,尤其是2013级投资学辅导员汪华伟老师,为表示关心,曾多次前往芜湖调研基地为学生送去生活物资。
为提高调研工作的效率,各指导老师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发动社会关系整合区域资源。例如,合肥分队在调研中就获得高新科技开发区、软件园和百帮创业园的管委会的支持;淮北分队获得了淮北工商联的重视和支持;铜陵分队则受到铜陵市科技局王局长的亲自接待。
多方“会谈”,共晤小微企业发展道路
在组织活动前确立了三大目标:构建“创新驱动、协同创新”的校企联动机制;加强师生互动,丰富第三课堂内容,充分利用假期生活;理论结合实践将所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在深入调研的同时了解政策,分析数据,明确小微企业现行生存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为建立校企联动机制夯实根基。面对企业发展的局限性,税收政策的可行性,在后期师生“会晤”总结大会上将加以具体分析。
此次调研活动共深入全省1016家小微企业,调研内容则从从宏观与微观,问卷与访谈等多方面入手,从小型微型企业的战略、研发、融资、财务、市场环境等视角切入,对经理或财务负责人等内部人员进行了详细的访谈调研,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2012年2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就明确指出,小微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相比大型企业的成熟完善,小微企业在管理体系、人才配置和资本方面有着较大差距,人才素质的高标准与现行人员配备的不成正比决定了与高等学府合作求共赢的必然趋势。小微企业需要深入企业的应用人才,更需要一批深知小微企业发展前景的政策性、管理性人才,而现如今大量人才输送端口——高等大学与其不谋而合。
青春路上,丝丝温情伴成长
暑期实践活动不仅要实现自我意志的磨砺,迈出对社会认识的一大步,更要牢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践行关爱孤寡老人、守护留守儿童的社会风向标。调研中间穿插着很多志愿服务活动,例如阜阳分队联系到居委会等机构,有幸帮助低年级同学辅导功课,陪伴空巢老人聊天唠嗑,送去温暖,趣味无穷。合肥分队负责了琥珀山庄的社区志愿服务,除草、除菜、扫地等。虽然天气炎热,劳作辛苦,但在过程中队员们体会到的是劳动者的乐趣,志愿者的光荣,青年学子们始终践行在青春的路上。
安徽省小微企业成长状况调研属于一项公益性研究课题,旨在客观地反映安徽省小微企业成长状况和面临的问题,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构建“创新驱动、协同创新”的校企联动机制。而在暑期调研过程中,安徽师范大学小微企业调研团队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实践中磨练了意志,树立起了青年大学生的良好榜样。(安徽师范大学投稿 文/王之瑞 图/曹超)
-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
-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